日本今年北太平洋赤魷漁獲增加五成市場行情下滑
日本中型魷釣漁船於西北太平洋公海捕獲船凍紫魷的市場行情疲軟。原因是今年中型魷釣船第一航次與第二航次之漁撈作業,合計漁獲量比去年增加五成,可望達6,000公噸以上,緩和了需求與供給情勢。
今年以北太平洋公海為作業漁場之中型魷釣船26艘的第一航次漁獲作業,已於8月孟蘭盆節結束,有20艘返八戶、5艘返函館,1艘返根室卸售漁獲完畢。今年北太平洋近海之紫魷漁況順暢,據八戶市場有關人士指出,八戶總卸魚量有3,100公噸,比去年24艘船進行之第一航次的2,640公噸漁獲量增加二成以上。由於第一航次漁船陸續返港,在其供給情況還不明情況下進行拍賣,因此市場行情還是居高不下,維持去年每10公斤一箱平均單價6,520日圓之水準。
然而,隨著有些較早進行第二航次的船隻,其漁況很順暢,因此在第一航次漁獲卸售末期,市場行情已開始走弱,到了8月19日,第二航次第一批漁船回港標售漁獲時,市場進一步走弱。8月19日到9月4日,合計已有6艘漁船返回八戶與函館卸售漁獲,去耳之胴體內,耳鰭、觸腕、軟骨等每10公斤一箱平均價格而言,8月19日為6,530日圓,26日為6,250日圓,9月4日在八戶漁港已降到5,920日圓。
以製品別而言,去耳之胴體依大小不同,16-20尾一箱(約10.5公斤)者,8月19日為7,550日圓高價,降至9月4日的6,550日圓,足足便宜13%、而11-15尾一箱者更降價15%。副產品觸腕,中型尺寸者便宜7%,耳鰭也降2%、軟骨便宜5%,即所有製品之市場行情均軟弱。因此有些第二航次返港之漁船不進行漁獲卸售,而直接轉到三陸近海進行日本魷之漁撈作業。
據悉,目前前往進行第二航次漁撈作業的24艘中型魷釣船均已完成漁撈作業,有的已返港、有的正在返港途中,以目前情況來看,「所有中型魷釣船要到10月初才可完成卸售漁獲」。據市場有關人士表示,第二航次漁獲作業的後半段漁況開始下滑,24艘漁船第二航次之總漁獲量推估有2,400公噸與第一航次合計共5,500公噸,加上尚有一艘大型魷釣船仍在進行第二航次漁撈作業,以及一艘秋刀魚兼營魷釣之漁獲試驗船,今年的船凍紫魷供給量約有6,000公噸,西北太平洋紫魷,年漁獲超過5,000公噸已是睽違5年。
據相關業者表示「許多貿易商在第一航次中就已確保其所需之產量」,因此第二航次後之產量增加預測,對其市場行情產生下行壓力。特別是產地有關之加工業者表示「供給量不足之疑慮已消失,變成面對原料價格向下修正的現實問題」。
近年來日本魷漁況持續低迷不振,因此北太平洋紫魷獲得作為生魚片與壽司等之青睞,其耳鰭、軟骨也成為燒烤、水煮、珍味及一般家常炒菜等之原料,但其消費與流通主要地區是在東日本,為擴大其消費地,開拓西日本之市場成為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