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報告顯示氣候變遷影響大自然與人類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報告「2022年氣候變遷:衝擊、調適與脆弱度」,人類活動已造成氣候變遷,進而導致海平面上升、農作物產量減少、人類所使用之水資源不足、增加全球極端事件發生的風險。
該份報告由67個國家之270位科學家所撰擬,清楚闡明氣候變遷對生態環境與人類福祉的影響正加劇,而人類調適風險與抵擋危害的相關工作必須加緊腳步。報告進一步證實,科學家呼籲減少排放係減少未來更多風險的必要措施。
該份報告引述社會經濟研究資料、所觀測到的變化與實質物理氣候(例如低窪沿海社區的海平面上升),交織建構出地球系統的互聯性。隨著全球暖化,自然與社會的變遷極有可能於未來持續發生,報告確認目前與未來可採取何種行動、行動的成功率等,以抵擋氣候變遷之影響。
報告綜整了34,000份科學論文,探討氣候變遷對自然與人類系統所觀測到或預測的影響,以及該等系統是否有能力抵擋變遷,並概述暖化與海平面上升如何影響生物多樣性、水資源取得、農業、人類居住、基礎建設等。此外,亦強調氣候變遷可影響多代人。在最極端暖化情況下,55歲以上的人恐無法活著看到最糟的結果。於審視可得證據後,報告確認出全球與區域程度的主要風險,並提出跨部門及跨地理區域的氣候韌性發展途徑。
自19世紀末,全球平均溫度已上升超過攝氏1度,暖化已影響生態系統與社會,且隨著排放未停歇,氣候變遷未來絕對會持續惡化。
證據顯示,溫度上升將導致地球變化無法避免或恢復的引爆點。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物種,對氣候變遷影響的調適能力有限。澳洲的珊瑚裸尾鼠已因氣候變遷而絕種,其他物種則需改變棲息地,以因應溫度上升。倘暖化來到攝氏1.5度,高達14%的陸上物種面臨絕種,24%的全球人口恐受水災之患,且90%的珊瑚礁亦將消失。溫度若增加2度,則受影響的程度分別增加至18%、30%及99%。
全球約有33億人居住於易受氣候變遷所害之區域,而目前亦已觀察到乾旱、洪水等諸多氣候變遷所致之影響,但若能落實管理排放量並將暖化限制在最多1.5度內,可大幅減少損害,也能透過妥善規劃以避免最糟情況發生。然而,即便未來能將暖化限制在1.5度內,仍會因已超過生態系統的調適極限,而無法扭轉部分已產生的影響。例如珊瑚礁、極地區域、山坡上發現的生態系統等,已達到或超過其調適極限。
IPCC的報告強調地球所有系統的互聯性,包括氣候、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彼此間一損俱損。減少未來氣候變遷的幅度,有助於生態系統並減少對人類社會的風險。目前雖有調適氣候變遷的因應對策,但在高強度的暖化情況下,該等對策將失去效用。因此,減少面臨氣候變遷的脆弱性並增加抵擋影響的能力,需同時確保削減全球排放量,以限制暖化程度。
氣候變遷影響全球係無庸置疑,問題是,隨著確保未來永續且宜居的機會越來越小時,氣候變遷的影響將會如何改變。人類應大幅減少排放量、重新設計能源系統並積極調適氣候變遷的影響,方能選擇避免最壞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