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研究團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自衣服、包裝以及其他塑料製品脫落的微小顆粒(塑料微粒)已經滲入人們食用水產品中。這項發現凸顯出亟需採用創新技術與策略以減少微纖維污染對環境的影響。

該研究由在波特蘭州立大學應用海岸生態實驗室(Applied Coastal Ecology Lab)主導,研究團隊基於此前發現太平洋牡蠣和竹蟶等雙殼類生物中廣泛存在塑料微粒的研究基礎上,將研究範圍擴展至常見的有鰭魚類和甲殼類生物。研究團隊致力於填補關於奧勒岡地區有鰭魚類和貝類中微塑料污染的知識空白,並更深入探討這些污染物在不同食物鏈層級的分布情況,以及其進入消費者體內的途徑。

研究人員分析了對奧勒岡經濟及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的六個魚種可食用部位中人為顆粒(由人類製造或改造的物質)含量,包括黑石斑魚、斑頭六線魚、帝王鮭、太平洋鯡魚、太平洋七鰓鰻以及粉紅蝦等。研究還比較了不同食物鏈層級中顆粒濃度的差異,探討這些物種在食物網中的位置是否影響其受污染程度。此外,研究團隊還對比從研究船和超市或海鮮供應商所獲得樣本間的差異。

該研究結果發表於毒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Toxicology)期刊,顯示182個樣本中有180個檢測到共1,806個疑似顆粒。纖維是最常見的污染物,其次是碎片和薄膜。在所有採樣的物種中,靠近水面進行濾食的粉紅蝦在可食用部位中顆粒濃度最高,其次是黑石斑魚和斑頭六線魚,而帝王鮭的濃度最低。研究團隊指出,根據結果小型生物似乎攝入了更多不具營養價值的人為顆粒。例如蝦和小型魚類(如鯡魚)主要進食浮游生物,而其他研究則發現塑料濃度較高地區與浮游生物聚集地方重疊,這些顆粒可能因其類似浮游生物而被誤食。

研究團隊原本預期從捕撈到消費過程中,可能會因保存海鮮所需塑料包裝而引入額外污染,但結果顯示,這一現象並不普遍。研究人員模擬家庭烹飪習慣,對魚片和蝦進行沖洗,發現某些加工過程中附著在表面的污染物可以透過清洗被去除。

儘管如此,研究結果證實奧勒岡州海水和淡水魚種可食用部位中普遍存在人為顆粒的現象。研究團隊表示,微纖維從腸道轉移到其他組織(如肌肉)的現象十分令人擔憂,這對其他生物,甚至可能包括人類,都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並補充,該研究為美國西海岸漁業相關者建立重要的基礎數據,並凸顯出對於這些無處不在的微塑料污染物仍有許多需要深入瞭解的地方。研究團隊呼籲針對塑料污染微粒轉移至肌肉組織的機制做進一步研究,並制定政策以規範人為顆粒污染。目前該團隊正在蒐集墨西哥灣的塑料微粒基礎數據,以進一步提升民眾對相關問題的意識與瞭解。

研究作者並未建議人們避免食用海鮮,因為塑料微粒無處不在,從瓶裝水、啤酒、蜂蜜、牛肉、雞肉、素食漢堡甚至豆腐中均有檢測出塑料微粒。當人們丟棄或使用會釋放塑料微粒的產品時,這些微型塑料便會進入環境,最終被人類食用。換句話說,人們排放到環境中的東西最終會回到餐桌上。因此,該實驗室團隊正專注於尋找解決方案,將持續研究人為顆粒對生物的影響,同時進行實驗,以測試減少微塑料進入海洋生態系統的有效解決方案。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目前正在進行一項190萬美元的計畫,用來開發並測試可用於洗衣機、洗碗機和烘衣機的濾網,這些濾網將作為具成本效益的過濾解決方案。此外,在一項由奧勒岡海洋補助金計畫資助的研究中,六個過濾裝置將被安裝在兩個沿海城鎮的排水口,以測試其在攔截道路徑流中微塑料的效果,防止其進入水體。

許方嘉,摘譯自 Fish Focus 網站新聞,9 January 2025

https://www.ofdc.org.tw:8181/web/app/IFI.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