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之一份新報告描繪出一個悲傷的畫面:人為氣候變化正驅動更長時間的熱浪、更強烈降雨、降低農作物收成、及在世界各地的其他負面事件,而由於歷史性碳排放量及未來十年內產生之碳排放,致未來20至30年地球更暖化是難以避免。

然而,一切並未如此悲觀。人類仍可影響未來人與生態系統衝擊之嚴重程度,以各政府有智慧之政策和廣泛的社會面行動,可渡過地球不可逆轉未來的臨界點,從而大幅降低變化的風險。

該2023年氣候變遷綜合報告摘要是由超過八十個國家八百多位專家合作的結果,檢視2018年至2022年間IPCC所出刊超過五萬份研究報告,及綜合超過12,000頁技術報告,以非技術語言描述氣候科學目前的狀況。該報告為各政府解答廣範圍有關政策之問題,強調採取氣候作為的成本、好處、機會,及延遲的風險。

事實上,該報告顯示各國已採取的技術性創新與政策作為有真正、長遠的效益,扁平化未來溫室氣體排放的預測。例如在許可情況下,光電和風電成本快速下降至低於化石燃料的成本,使政府強烈承諾在發電中去碳化。IPCC發現,雖然穩定未來碳排放意味真正之進程,各國也必須繼續致力降低碳排放,避免氣候變遷之最糟影響。透過遵循現有氣候作為承諾及未來強化結果的政策,各國政府可逆轉未來之碳排放。

依據該報告,巴黎協定會議的目標是將地球暖化限制在攝氏1.5度,而需要所有部門快速、深度降低碳排放。改變的幅度造成重大技術、經濟、社會、和制度上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全球社會愈晚投入減排和促進氣候緩和變化,則需要有更大的改變並更昂貴。

減排中最佳方法是以乾淨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已無技術或經濟障礙,但廣泛使用仍面臨政治障礙。在運輸領域,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可大幅降低二氧化碳之排放。另依據IPCC之發現,在新建築增加使用有成本效益的隔熱設施和熱泵浦,及房屋改建等可在2050年減排達五成以上。

使此等趨勢得以快速進行,需有若干作為,各政府與公用事業必須在電網現代化投資,俾可靠供電;汽車製造商和地主與政府等其他企業必須合作以助資金、場地、並建設電動車充電樁等新基礎設施。而研究者與訂策者必須制定、執行新政策以克服已知解決方案之障礙。

除上述之主要行動外,IPCC表示各政府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可助降低氣候變遷的衝擊,並在發生任何變化時,助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調適。保育紅樹林、海草場、和鹽沼等沿岸生態系可助保護社區遭風暴潮和洪水所害、維持漁業重要育種棲地、及二氧化碳封存等。貝里斯、哥斯大黎加、塞席爾等國在保護沿岸棲地方面已有進展。雖然此等所謂藍色碳棲地僅涵蓋地球相當小部分,並未在全球碳封存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對其保護可以,也應該是氣候變遷整體解決方案之一部分,此類保育也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增加吸引力,及對社區提供財富的好處。

每五年一次,各國正在評估符合巴黎協定碳排目標之緩和、調適及實施等全球進展,該評估結果將於2023年11月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召開之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8屆締約國大會中供各方分享,IPCC的綜合報告可供各國另一量尺,測量渠等成功之處及有待努力之處。

該報告已提供各國領袖一項強而有力的案例積極作為以降低碳排放,及對想要在地球上有欣欣向榮未來生活的人發出深省的提醒,氣候問題的無作為已非選項。

https://www.ofdc.org.tw:8181/web/app/IFI.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