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稱,地球又遇到創紀錄高溫的一年,而海洋所發生之變化尤為嚴重和令人震驚。

海水溫度創有史以來最高紀錄。事實上,在過去七年間海洋溫度每年都創新高,縱使去年沒有聖嬰現象(部分太平洋海水暖化,而造成全球氣溫上升),海水溫度亦創新高。

雖然住在陸封地區的人並未專注到世界海洋的狀況,但全球居住在沿海的廣大民眾均受到該變化的影響,海洋生物從原來海域移往他處,造成海洋生物分布之不平衡;海平面上升;較高溫海水對已夠強勁的颶風火上加油,並改變人類的食物網。

本年二月出刊的科學公共圖書館—氣候(PLOS Climate)網路期刊上一份研究報告之結論稱,海洋正處於新常態,該研究發現2014年為世界海洋超過極為炎熱門檻50%的第一年。該研究第一作者、NOAA海洋生物學家田中表示,人們必須瞭解氣候變遷事實上已不僅是未來的情境,是正在發生之事,並已發生好一陣子。

此等變化,最常見的是以海洋熱浪之方式,去年夏天在加拿大卑詩省離岸發生之熱浪造成十億海洋生物死亡,但熱浪並非均勻在世界各大洋擴散,而在北大西洋及印度洋部分地區較為顯著,也更頻繁,影響到海洋生物。與氣候變遷相同,居住在北方的人,在其生活中體驗到快速的變化。

與原住民及沿海社區一起支持海洋保育之慈善機構Oceans North資深北極顧問塔古那(Hilu Tagoona)表示,不久人們將開始在部分北極海看到像太平洋和大西洋一般景象,同時見到在此地蓬勃發展的物種和生態系統數目降低,而過去25年在此地蓬勃發展的典型物種,數量已大為減少。

海洋儲存地球約90%之熱能,但該熱能不會永久維持在封存狀況,經過一段時間當該熱能被釋放,意味大氣會更溫暖。

NOAA國家環境信息中心海洋學者博耶(Tim Boyer)表示,海洋釋放熱能,很難量化究竟有多大區別。他舉例說,倘海洋表層1千公尺深之水,溫度突然降低至攝氏0.1度,該熱能釋放至大氣,會看見大氣之溫度上升至攝氏100度。當然,海洋不會突然間在同一時間釋放該能量至大氣,只是說明僅僅一個小百分比所能造成的差異。

博耶為共同作者在一月份「大氣科學進展」期刊所出刊的研究報告,發現自從1958年以來海洋表層2千公尺深之海水,熱能含量一直穩定上升,自1980年代以來上升尤其顯著。

結果海洋酸度上升,即稱之為海洋酸化,並看到海洋分層擴大,由於不同性質,包括密度,海水防止混合,造成較深層水域缺乏氧氣供海洋生物。

地球上大部分二氧化碳會溶入海水中,但由於人類活動增加大氣中之二氧化碳,有更多二氧化碳溶入海水,造成海洋之pH值降低。酸化之測量是依pH值所定,範圍從0至14,7以下視為酸化,目前海洋平均pH值約為8.1,其酸度比200年前高出30%。

因此,依賴海洋碳酸根離子及鈣製造其骨骼之珊瑚、牡蠣、蟹類等物種,其生存處於苦苦掙扎狀態。

加拿大漁業暨海洋部海洋學者錢德勒(Peter Chandler)表示,小型甲殼動物如牡蠣,在其幼蟲時期,需建立其外殼,以保護避免遭掠食者獵食,倘無法造殼,使其維持更長時間停留在易受傷害狀況。

倘此等海洋生物數量減少,其他賴以為食物的海洋生物將面臨食物不足夠現象,也造成依賴魚類作為食物來源的人類,無法在傳統地區找到該等魚,事實上此情況已在世界若干地區發生。

海洋暖化的影響已在世界各沿海地區可以見到。儲存在海洋中的熱能使海水膨脹,依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所稱,是導致三分之一至一半海平面上升之主因,對沿海社區造成威脅。

新研究顯示,氣候變遷造成北大西洋露脊鯨數量減少;海洋暖化造成加拿大新布藍茲維省之漁場發生改變。還有其他威脅人們日常生活之深遠影響。

錢德勒表示,海洋熱能增加也影響天氣模式,例如影響颶風的形成,墨西哥灣暖化造成較頻繁之極度強烈颶風,由於颶風之熱能源自海洋。海洋覆蓋地球面積約五分之四,因此維持海洋健康對地球整體的健康至為重要。

https://www.ofdc.org.tw:8181/web/app/IFI.xhtml